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

經濟11-02地租

11-2.1土地的意義與特性

意義

所有的自然資源,如:土地、山川、森林、礦產、海洋。

特性

1.不增性:土地面積固定,供給彈性ES0,為垂直的供給線。

2.不移性:位置固定,無法自由移動。

3.永續性及有限性:可永續使用,但生產力有限,產生報酬遞減現象。

 

11-2.2土地報酬遞減法則

提出者

李嘉圖(David Ricardo)

論述

生產技術不變,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不斷增加勞動與資本的數量,初期收穫量會增加,但到某一限度後,收穫量會減少。

因應

改善生產技術,延緩土地報酬遞減的發生。

 

11-2.3地租

意義

地主提供土地的報酬,承租者使用土地的代價,為永久性收益、不勞利得

論述

整個社會

李嘉圖的差額地租說。地租是一種剩餘,不應計入生產成本。

土地是大自然賜予,不是使用,就是閒置,機會成本為0

個別使用者

大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說。地租是一種成本

土地存有不同機會成本,使用土地,就須支付地租成本。

與地價

關係

 

地租

地價

意義

土地的使用價格

土地的買賣價格

權利

擁有土地使用權

擁有土地所有權

公式

地價=年地租收入÷市場年利率

關係

地租愈高,地價愈高,地租與地價呈同向關係。

利率愈高,地價愈低,利率與地價呈反向關係。

 

11-2.4地租學說

11-2.4.1稀少地租說(Theory of Scarcity Rent)

提出者

古典學派學者

論述

1.地租的發生:土地的供給相對於土地的需求稀少性而產生。

2.地租的大小:完全決定於土地的需求

3.土地供給固定,供給線為完全缺乏彈性(ES0)的垂直線。

4.土地需求D0,地租為0,土地為自由財。

  土地需求D1,地租為R1,土地為經濟財。

  土地需求D2,地租為R2

 

11-2.4.2差額地租說(Theory of Differential Rent)

提出者

李嘉圖(David Ricardo)

論述

1.地租的發生:因土地肥沃度地理位置不同而產生。

2.地租的大小:決定於各級土地與邊際土地收益的差額。

3.邊際土地:使用中肥沃度最差、收益等於成本的土地,即無地租存在

4.糧價上漲(),土地需求增加,地租上漲()

舉例

假設使用甲、乙、丙三塊土地種植穀物:

土地等級

甲等地

乙等地

丙等地

生產成本()

3,600

3,600

3,600

價格P(/kg)

45

45

45

產量Q(kg)

100

80

60

收益P×Q()

45×1004,500

45×803,600

45×602,700

差額地租

4,5003,600900

3,6003,6000

(邊際土地)

2,7003,600

(不會使用)

 

11-2.4.3絕對地租說(Absolute Rent)

提出者

馬克斯(Kart Marx)

論述

1.地租的發生:在私有制度下,由於土地所有權作用,任何加入生產的土地,即使是邊際土地,都需要索取絕對地租

2.地租的大小:農產品價值扣除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後的剩餘。

3.絕對地租來自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,是地主對雇傭工人的剥削。

4.絕對地租是,糧價上漲是

舉例

假設使用甲、乙、丙三塊土地種植穀物:

土地等級

甲等地

乙等地

丙等地

生產成本()

3,600

3,600

3,600

價格(/kg)

72

72

72

產量(kg)

100

80

60

收益P×Q

72×100=7,200

72×80=5,760

72×60=4,320

地租總額

7,2003,600=3,600

5,7603,600=2,160

4,3203,600=720

絕對地租(kg)

10

10

10

絕對地租

72×10=720

72×10=720

72×10=720

差額地租

3,600720=2,880

2,160720=1,440

720720=0

(邊際土地)

 

11-2.4.4邊際生產力說

提出者

大克拉克(John Bates Clark)

論述

1.地租的大小:決定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(MRPL)

2.MRPRMRPL:土地使用量減少

  MRPRMRPL:土地使用量不變

  MRPRMRPL:土地使用量增加

 

11-2.5準租(Quasi Rent)與經濟租(Economic Rent)

11-2.5.1準租

提出者

馬歇爾(Alfred Marshall)

意義

短期內使用固定資本財所得到的報酬。

公式

準租=TRTVC

論述

1.地租的產生:由於土地供給的固定性,這種固定資本財的報酬,在性質上與地租相似,故稱為準租。

2.準租是短期現象,為短暫性收益

 

11-2.5.2經濟租

意義

生產要素投入生產之後所得到的報酬,超過生產要素所有者要求的最低報酬之差額,即生產者剩餘

公式

經濟租=實際收到報酬–最低要求報酬

論述

生產要素所有者要求的最低報酬,稱為轉移賺額(Transfer Earning),即機會成本。

經濟租是不勞而獲的所得,不屬於功能性所得。

土地的面積固定,為垂直的供給線,供給彈性ES0,機會成本=0地租屬於經濟財。

生產要素供給彈性愈小,經濟租愈大

ES=∞

ES1

ES0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