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

經濟11-01工資

11-1.1勞動(Labor)的意義與特性

意義

以賺取報酬為目的,直接參與生產所投入之勞心與勞力的活動。

特性

1.勞動不能儲藏。

2.勞動不能和人體分離。

3.短期內,勞動供給量有限,且缺乏彈性。

 

11-1.2勞動力(Labor Force)與勞動生產力(Labor Productivity)

11-1.2.1勞動力

勞動力

1.意義:年滿15歲,具有工作能力及工作意願之民間人口,用以衡量一國的勞動數量(量的衡量)

2.影響勞動力小的因素:

 (1)國民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年齡結構

 (2)國民的健康情況

 (3)經濟景氣的波動性

 (4)勞動觀念與勞工待遇

 (5)教育水準與就業輔導機會

 (6)社會制度與宗教信仰

3.勞動力=就業人口+失業人口

就業人口

1.年滿15歲從事有酬工作者。

2.在自家事業工作15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。

失業人口

年滿15歲,目前沒有工作、正積極找工作、可以馬上工作者。

勞動參與率

勞動力占年滿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百分比,用以衡量一國的勞動意願

勞動參與率=勞動力÷年滿15歲以上民間人口×100%(就業人口+失業人口)÷年滿15歲以上民間人口×100%

非勞動力

1.未滿15歲者

2.潛在勞動者:滿15歲在學生、料理家務者

3.不具工作能力者:老弱殘障無法工作者

4.現役軍人

5.受禁監管者

6.想工作卻未找工作者

 

11-1.2.2勞動生產力

意義

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,每一勞動者的平均產量,用以衡量一國的生產效率(質的衡量)

公式

勞動生產力=總產量TPL÷勞動投入量L=平均產量APL

影響因素

1.資本與生產技術的配合

2.勞動者的素質

3.自然資源的配合

4.經營管理方式

 

11-1.3勞動的供給與需要

11-1.3.1勞動供給

意義

其他條件不變,在不同工資水準下,勞動者願意且有能力提供的勞動時數。

供給曲線

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

個別勞動供給

假設每個人對時間的運用:不是工作,就是休閒。休閒的機會成本是工資。

工資率變化:

 1.替代效果(W↑,L):工資率上升,休閒機會成本增加,休閒減少,勞動時數增加,勞動供給曲線為正斜率(AB)

 2.所得效果(W↑,L):工資率上升至某水準,休閒增加,勞動時數減少,勞動供給曲線為後彎、負斜率(BC)

市場勞動供給

市場勞動供給為個別勞動供給的水平加總,為趨近於平滑的正斜率曲線

短期勞動供給彈性ES小,長期勞動供給彈性ES大。

勞動技術層次愈高,勞動供給彈性ES較小。

影響因素

1.人口結構

2.參與人口比例

3.工時

4.勞動勤勞度

5.勞動人口素質

6.政府勞動政策

 

11-1.3.2勞動需求

意義

其他條件不變,在不同工資水準下,廠商願意且有能力僱用的勞動時數。

需求曲線

工資率愈高,廠商僱用勞動成本愈高,對勞動需求量愈少,勞動需求曲線為負斜率

個別勞動需求

假設勞動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,廠商的勞動需求量決定於勞動的邊際產量收益MRPL=勞動市場的工資率W

勞動邊際產量收益曲線,即為廠商的勞動需求曲線

市場勞動需求

市場勞動需求為各廠商的勞動邊際產量收益曲線MRPL的水平加總,為負斜率

影響因素

1.最終產品需求的增減

2.勞動生產力的提升

3.生產方法的改變

 

11-1.4工資的意義與種類

意義

勞動者提供勞動的報酬,包括:固定薪水,非固定獎金、加班費及工作津貼。

種類

表示方式

名目工資

又稱為貨幣工資。以貨幣數量表示的工資。

實質工資

又稱為真實工資。以貨幣購買力表示的工資。

實質工資=名目工資÷物價指數×100%

名目工資增加率>物價上漲率 實質工資增加

名目工資增加率=物價上漲率 實質工資不變

名目工資增加率<物價上漲率 實質工資減少

形成方式

經濟工資

以勞動者在生產過程的貢獻度(邊際生產力)決定的工資。

契約工資

以勞資雙方訂立的契約決定的工資。

計算方式

計時工資

勞動時間計算的工資。

計件工資

生產數量計算的工資。

支付工具

貨幣工資

貨幣為支付工具的工資。一般多採用貨幣工資。

實物工資

實物為支付工具的工資。物價膨脹時,勞動者領取實物工資較有利。

 

11-1.5工資學說

11-1.5.1工資基金說(Wage-Fund Doctrine)

提出者

約翰密爾(John Stuart Mill)

論述

一國資本總額中,有一部分用來支付工資,此部分稱為工資基金。

工資的高低決定於工資基金的數額與勞動人數。

平均工資=工資基金÷勞動人數

提高工資的方法:1.提高工資基金,2.減少勞動人數。

 

11-1.5.2生存費用說(Subsistence Theory of Wage)

提出者

李嘉圖(David Ricardo)

論述

理論依據:報酬遞減法則及馬爾薩斯人口論。

工資分:

 1.市場工資:由勞動市場的供需決定的工資。

 2.自然工資:維持勞動者基本生活的最低工資。

若市場工資>自然工資,勞動供給增加,市場工資下降。

若市場工資<自然工資,勞動供給減少,市場工資上升。

短期市場工資會變動;長期市場工資=自然工資=最低生存費用,不會變動。

應用

我國勞動基準法訂定的基本工資

 

11-1.5.3工資鐵律(The Iron Law of Wage)

提出者

拉塞爾(Ferdinand Lassalle)

論述

理論依據:承襲李嘉圖的生存費用說。

長期而言,勞動者的工資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準,勞動者會永遠貧困。

勞動供給曲線為水平線

適用

經濟落後的未開發地區

 

11-1.5.4邊際生產力說(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)

提出者

大克拉克(John Bates Clark)

論述

工資水準決定於勞動邊際生產力WPLMRPL

MRPLPL:廠商增加勞動需求,工資提高。

MRPLPL:廠商減少勞動需求,工資下降。

 

11-1.5.5勞資協議說(Bargain Theory)

提出者

戴維遜(John Davison)

論述

工資水準決定於勞資雙方協議的力量

若資方力量大,工資低,但不能低於維持基本生活的費用。

若勞方力量大,工資高,但不能高於勞動邊際生產力。

應用

民主國家

 

11-1.6工資的決定

決定

假設勞動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,均衡工資是由市場供需雙方共同決定,也就是戴維遜的勞資協議說。

說明

完全競爭市場的一物一價法則,個別廠商面對水平的勞動供給曲線,個別勞動者面對水平的勞動需求曲線。

 

11-1.7工資差異的原因

生產力差異

勞動者的工作能力高、經驗足,生產力高,工資高。

補償性工資差異

為補償工作環境與工作條件的不同(如:危險性高、壓力大的工作)而造成工資差異。

勞動市場不完全性

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,造成不同地區或不同職業間的勞動不能互相交流而產生工資差異,即同工不同酬。

勞動市場供需變動

勞動市場供需變動,均衡工資在調整過程中造成的工資差異。

 

11-1.8工會(Labor Union)的影響

工會

工會:勞動者自發性組織的法人團體。

最主要目的:維護並提升勞工的勞動條件與經濟條件。

勞動三權:團結權、協商權、爭議權

提高工

資方法

要求提高工資

要求工資高於均衡工資W*

→訂定最低工資(工資下限)W1

→勞動供給線變為W1ABSL

→與需求線相交於點A

→勞動需求0L1,勞動供給0L2

0L20L1產生超額供給(失業)L1L*實際失業,L*L2潛在失業

應用:我國勞動基準法訂定的基本工資。

減少勞動供給

→勞動供給由SL減少為S'L

→工資由W*提高為W1

→就業人數由L*減少為L1

應用:

 1.實施證照制度,限制勞動人數。

 2.資方會將增加費用轉嫁給消費者。

增加勞動需求

勞動需求由DL增加為D'L

→工資由W*提高為W1

→就業人數由L*增加為L1

應用:

 1.推動在職訓練,提高勞動生產力。

 2.推廣產品,使消費者需求增加,廠商對勞動的引申需求增加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